学校首页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 正文

今天,赵中伟院士想对中南青年说些啥?

发布时间:2025-05-0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国冶金与材料领域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赵中伟接受专访。围绕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长、学科交叉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等话题深入交流,他有哪些话想对中南青年说?


PART 01

小南:请问赵院士,如何在青年时期形成科研理想

赵中伟院士:形成科研理想,是要在国家需求中筑牢初心。

谈及青年时期科研理想的形成,赵中伟院士将其概括为“国家需求导向”“问题驱动”的双重牵引。

他回忆起冶金学院的老先生在简陋实验室的经历:“真正的科研价值不在于追名逐利,而在于解决国家战略中的实际问题。”他强调,理想的升华经历了三个阶段——基础研究中培养学术判断力、技术攻关中强化使命意识、理论与应用结合中确立“科研报国”信念。

他寄语,年轻人要尽早树立“需求侧思维”,从研究生阶段的关键实践开始,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PART 02

小南:请问赵院士,在科研中如何创新

赵中伟院士:创新突破时刻,往往是在多学科交叉中催生

谈及科研生涯中最难忘的突破性时刻,赵中伟院士提到了在钨冶金领域创立硫磷混酸法分解法的创新实践。通过系统性反思传统工艺,团队实现了从钨矿到产品的全流程效益最大化。

他指出,很多时候科研思路得益于多学科交叉思维:“我们可以借鉴成矿地球化学,可以借鉴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开拓冶金净化与分离的新方法,实质上是基础原理的跨领域应用。”

他强调,科研工作者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科学本质,在学科交叉中寻找创新突破口。


PART 03

小南:请问赵院士,青年科研工作者如何培养原始创新力

赵中伟院士:创新培养,要坚持夯实基础与跨界融合并重

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如何培养“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赵中伟院士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夯实专业基础,他以自己早年坚持广泛阅读文献为例,强调“扎实的知识储备是创新的根基”;二要培养跨界思维,主动从物理化学、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汲取方法;三要注重协同创新,在国内外合作中拓展视野。

“原始创新是专业深度、跨界广度与需求敏锐度的交叉点。”他鼓励青年在扎实基础上保持探索勇气,用多学科融通推动科研发展。


PART 04

小南:请问赵院士,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科技竞争

赵中伟院士:学科交叉赋能科技破局是我们的时代使命。

面对国际科技竞争,赵中伟院士呼吁青年师生打破传统专业认知,积极融合人工智能、绿色制造等新兴学科领域。他强调交叉创新要突破“高大上”的思维定式,同时要投身材料科学、稀有金属提炼等国家战略领域,筑牢科技自立根基。“小金属富集、分离、纯化是高端制造的‘命脉’,而‘卡脖子’难题亟待破解。”

他勉励青年:“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PART 05

小南:请问赵院士,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赵中伟院士:五四薪火是激发科研动力的精神传承

谈及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赵中伟院士强调,青年需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指引,在科技强国征程中践行使命。

他以疫情期间用冶金动力学模型预测疫情曲线为例,说明学科底层逻辑的普适性,呼吁青年要警惕“躺平式科研”。“留学时,深夜哼唱《歌唱祖国》常让我热泪盈眶,这歌词里的爱国精神,正是今日科技攻坚的精神底色。”


PART 06

小南:请问赵院士,您有什么想要寄语中南大学青年师生?

赵中伟院士:我们要做“解题者”,更要当“出题人”

面向中南大学的青年师生,赵中伟院士寄予厚望:“终身学习是应对变革的关键,既要传承‘把冷板凳坐热’的坚守,也要以开放视野参与全球合作。”

他鼓励青年在前沿领域锤炼能力,既要做“解题者”深耕“卡脖子”技术,更要以“出题人”姿态开拓新领域。

他推荐了《从一到无穷大》一书,勉励青年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创新思维,维勇闯科研深水区,“让不同领域的火花汇聚成光”。

赵中伟院士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号召,激励青年师生投身国家战略,用“知行合一”的利刃破解科研难题,让青春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绽放光芒!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作为中南青年,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今天,赵中伟院士想对中南青年说些啥?》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J8pA349040lf6MIBLDH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