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EN    
新闻中心

学院动态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动态 > 正文

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智能冶金与先进材料分会场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0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11月7日,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智能冶金与先进材料分会场在湖南长沙举行。会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湖南省教育厅、中南大学承办,中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冶金与环境学院等单位协办,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姜涛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赵中伟教授、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学益教授、印度尼西亚教育捐赠基金奖学金部主任杜伊·拉尔索(Dwi Larso)先生、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张坤先生、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氢能研究总院院长王彰先生、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洛塔尔·鲁克斯(Lothar Rukes)先生、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金宰贤(Jae Hyun Kim)教授、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经理许鹏云先生、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教授、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彭程、国际交流合作处刘宇翔、国际教育学院彭洒逸老师等来自全球39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大会主席由中南大学副校长郭学益担任,开幕式由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闵小波主持。


开幕式上,郭学益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开展学术研讨、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等,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创立开放共享合作模式。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在培养冶金专业化人才、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实现全球冶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全球冶金行业等方面发挥更大推动力。


杜伊·拉尔索(Dwi Larso)以“跨国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分享了中国与印尼两国在政府、高校与企业多方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赵中伟院士围绕“深化校企协同,培养‘中南特色’卓越工程师”主题做大会讲话,他详细介绍了中南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三链三合”校企协同育人实践,重点讲述了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优势。


张坤副总经理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全球科技革命正推动冶金与材料行业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必须通过构建国际化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应对智能冶金与先进材料领域的复杂挑战,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大会报告:聚焦能源与材料领域创新实践与前沿成果

姜涛院士系统阐释了我国氢冶金的发展路径,为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经理洛塔尔·鲁克斯(Lothar Rukes)深入剖析了电池材料的闭环生产体系,分享了企业在循环经济与新能源材料协同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韩国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金宰贤教授(Jae Hyun Kim)介绍了固态电池电解质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设计,有效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与能量密度。三一集团氢能研究总院院长王彰则结合“一带一路”海外实践,分享了公司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氢能装备技术方面的突破与经验。整场报告内容充实,展现了产学研各方在能源材料领域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实力。大会报告由中南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启厚主持。


此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设有“冶金前沿交叉与新兴应用”“冶金数字化与绿色转型”“冶金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材料与智能制备技术”四个分论坛,共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三十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呈现了32场精彩的特邀报告。

会场一:冶金前沿交叉与新兴应用

围绕绿色能源、循环经济与智能化技术,来自5个国家的八位知名学者,深入探讨了冶金学科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整场报告内容前瞻、讨论热烈,全面展现了全球冶金科研力量在推动绿色制造、智能化升级与资源高效循环方面的创新实践,为产业转型与技术革新注入了新动力。

会场二:冶金数字化与绿色转型

本会场聚焦冶金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智能化路径,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八位知名学者与产业专家,围绕氢能冶金、跨行业协同、污染防控及新材料研发等议题分享了前沿成果,为全球冶金行业实现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与技术支撑。

会场三:冶金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

本会场围绕绿色冶金工艺、资源高效利用及先进材料科学等方向展开深入交流,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报告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充分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在推动冶金工业绿色转型与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与合作机遇。

会场四:新能源材料与智能制备技术

本会场聚焦矿产资源开发、材料制备技术、资源回收以及先进电池系统等前沿议题,现场交流氛围浓厚。议题覆盖从上游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到下游新材料与智能制备技术的系统创新。通过多元国际视角与扎实的科研成果,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科技合作与创新发展搭建了高质量平台,为应对全球能源挑战、推进绿色未来贡献了重要智慧。


本次会议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系统呈现了全球冶金与材料领域在绿色转型、数字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方向上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成果。通过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会议着力推动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了全球产学研用的协同联动机制,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工业未来凝聚了国际智慧,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与合作基础。


(一审:陈超霞 二审:雷小轲 三审:陈爱良)